开展社会实践是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践行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今年受疫情影响,44118太阳成城集团团委坚持安全性、有效性双重标准,创新实践形式和组队方式,采取“线上+线下”双线联动的形式积极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以学生自组团队为主,经过自主申报和评审,共立项11支团队,围绕“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疫情防控、“万名学子扶千村”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凝聚时代青春力量·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秦岭生态环保等专项活动,立足专业,结合项目,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就近就便开展实践。

结合“双创”项目,持续深入调研。秦岭,作为我国南北方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由于山地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过高的游客承载量和过度的开发都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我院“城市文旅协同发展实践团队”在冯庆老师的带领下,赴秦岭北麓地区开展社会实践。实践团队梳理秦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古村落数量等旅游资源,选择合理的指标和问题,对秦岭北麓地区进行调查访谈,并利用 ArcGIS 分层储存功能绘制秦岭北麓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图,从而将秦岭作为生态文明典范,强化突出品牌个性,提升旅游形象以及目的地营销提供决策支持,进而为中国生态文明与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农民工归巢计划”在今年“互联网+”校赛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正在备战省赛。指导老师殷江滨、王蓓蓓、黄晓燕与团队成员们已经完成三次线上研讨,根据项目进展,殷江滨老师带领同学们抓紧时间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赴汉阴进行入户调研,并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座谈。这个项目是在认识到贫困山区外出农民工返乡现象日趋明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的基础上,搭建多维地理数据就业服务平台,促进贫困山区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解决就业难、就业不充分问题。在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三方信息融合与精准匹配,助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

立足专业,持续深化认知。

为深入了解定边花马池盐湖资源状况,思考旅游活动和社区参与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致远·社会实践团队”对花马池盐湖、三五九旅窑洞遗址、明长城、沙滩草滩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团队成员采取体验式调研,对盐湖及周围的优质资源进行观察和分析,讨论交流资源的有效利用。结合对游客、钓鱼的休闲散客、商家、景区管理员以及周围村落居民访谈,了解到不同群体对景区的看法和意见,思考开发思路和保护措施。

我院“野生游学菌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从新冠疫情对云南旅游业产生的影响以及后疫情时期旅游业的复工情况出发,探讨疫情对旅游业产生的主要影响及其原因。在线上,团队成员充分沟通调研思路和想法,同时通过云南省假日旅游信息统计中心搜集数据资料,定点发放电子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在线下,团队成员利用周边旅游城市的优势,实地走访从事旅游行业的企业和工作人员,了解旅游景区和特色商业街等在疫情期间所受到的影响,真实准确地获取第一资料,为此次社会实践的调查结果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为提出可持续发展性建议提供现实保障。

“长安一隅”一体式传统文化体验实践团队围绕“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前往西安陈升号茶馆开始实践调研。团队成员杨霞、石煜耀、王坤从地理位置、客流量、内部建设、销售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并进行的数据分析,为下一步做好创新创业项目与地区实际需求的对接获取一手数据,打下坚实的基础。

与该团队一样,画“说”农耕团队对传统文化也情有独钟,团队成员以关中地区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核心,以户县农民画为载体,采取参观、采访、体验学习等活动形式,探讨农耕文化的内涵、特点与新发展。

随着开学临近,学院学生自主团队已全部完成暑期实践并安全返回,接下来,学院团委将继续依托专业,发挥实践育人优势,激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从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