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授奖名单公布,我3项成果获奖,我院老师参与项目获奖项目1项,是近几年来我院获奖数量最多一次。学院近几年高度重视各项科研成果奖申报,积极动员相关老师,获得质量和数量的同步提升。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单位

所在单位

成果完成人

成果类别

获奖等级

黄土高原社会-环境互馈关键过程及协同演化机理

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44118太阳成城集团

梁伟,严建武,张为彬,白丹,李帅,王凤娇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

二等奖

西部典型城市民族旅游社区地方性保持与优化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

44118太阳成城集团

白凯,胡宪洋,杜涛,王馨,黄清燕,包军,王博林,王晓娜,李志鹏,吕洋洋,袁佳钰

软科学

二等奖

旅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榆林学院,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44118太阳成城集团

朱海艳,梁学成,孙根年

软 科 学

三等奖

陕西省公民科学素质基本读本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朱晓彧,任晓伟,陈新兵,罗新兵,孙燕,岳大鹏

科 普 类

科普奖

 

获奖项目介绍:

成果名称:黄土高原社会-环境互馈关键过程及协同演化机理

成果简介:满足人类繁荣发展且维系生态系统健康是21世纪的全球性难题,更是新时期地理学等学科前沿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而探明社会-环境互馈关键过程与协同演化机理是改善生态系统管理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研究难点。该项目基于现实观测调查-应用模型构建-量化评估影响-产生认知洞察的思路,在气候驱动全球和中国植被变化的背景下,围绕黄土高原这一独特地理单元展开综合集成研究,将社会过程与环境变化紧密结合,取得了三项代表性重要科学发现:①多尺度植被变化驱动机制的分异规律;②黄土高原社会-环境互馈关键过程;③固碳耗水与生产用水竞争下区域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的演化机理。

项目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和高度关注,8篇代表性论文共计被引529次,他引452次,单篇最高他引达181次,且全部被SCI收录,其中1篇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研发的在线大型模型信息集成平台《黄土高原承载力综合评估模拟系统》成为面向环境-社会协同发展的区域水土资源动态监测和科学治理的有效工具,并先后在英国洛桑实验站、中科院寒旱所、水保所等国内外科研院所受邀交流。

该项目成果在本科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模式创新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教育教学-社会服务双向互动的新路径。依托项目成果先后建设虚拟仿真实验、红烛源学会学习精准滴灌、地理大数据集成云共享等软件平台,突破了教学过程中地理现象“看不到”、“看不明”和“看不懂”的困境,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10余年的研究实践,逐渐形成了“数智时代项目驱动教学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模式与方法”特色教学成果,发表多篇核心教研论文并GIS教学成果奖;同时因成果具有较强应用价值,陕西省水土保持、防汛抗旱等有关部门先后委托并持续资助我校开展陕西省黄河流域旱作梯田建设需求分析、陕西省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平台、农业水资源遥感旱情监测相关项目专题研究和咨询工作,成果为陕西省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提供科学支撑,陕西省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也在第37个教师节来临时专程向我校致信感谢。

 



成果名称:西部典型城市民族旅游社区地方性保持与优化实践

 

成果简介:本项目研究以西安回坊、拉萨八廓街、丽江古城等西部城市民族旅游社区为实证案例,以“地方-地方性-地方融入”为理论建构发展目标,以“地方性评判体系与保持措施”为实践目的,深入探索并提出了西部城市民族旅游社区地方性评判体系、保持措施与优化发展路径,为西部城市民族旅游社区“立根”“铸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撑。同时,项目在旅游学与文化地理学的交叉融合上,进一步扩展了跨学科研究的丰度与广度,为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及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成果名称: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成果简介:本项目受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研究成果(编号:4366899372015KRM166/01)已收录于陕西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项目提出了旅游产业主动融合、互动融合和被动融合三种融合模式,并对各种融合模式的融合条件、融合过程和融合结果进行了界定;选取旅游产业与农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对三种融合模式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论证,实证检验了旅游产业对农业的主动融合模式并证实了该融合模式能够带来融合产业增加值的共同提高,检验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模式并辨识了互动融合中的带动产业和行业,验证了信息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融合作用。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陕西省旅游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榆林市旅游研究院等企业的采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