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严艳,现任旅游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分管学院本科教学及外事工作。长期从事旅游管理、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担任旅游与环境学院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曾分别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旅游景区开发规划》、《旅游美学》、《旅游英语》和《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等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曾分别两次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两次获得院级教学质量优秀奖,获一次院级教书育人奖。2005年在澳门欧洲研究所(IEEM)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文化旅游学习,曾在陕西省商洛市外事旅游局挂职副局长两年。


学术研究

研究课题:

l主持陕西省科技局科研项目一项(项目名称: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建设范式研究YF07208-01)

l主持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感知的节庆对城市旅游形象修正研究11Y032)一项

l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校青年科学基金一项(项目名称:陕西省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

l主持区域旅游规划项目(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旅游规划)一项

l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项目名称:境外游客时空动态分析40271037;中国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研究10141002;黄河中游古代都市发展迁移与环境变迁互动关系研究(No.40571154第三主持人)),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项(项目名称: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陕甘宁老区实证分析;项目编号:01BJY045,第二主持人)。

l参加横向研究项目多项,为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资源数据库”专家组成员。

l主持陕西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项(基于校企合作的陕西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11BY18)

l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一项(非师范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2010年)

l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一项(以职业经理人为目标导向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研究2009)

l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分项课题一项(基于校企合作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GKA10025)


主要著作:

(1) 秦岭北麓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0(独著)

(2)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独著)

(3)旅游风景区开发与规划,陕西旅游出版社,1997,7(独著)

(4)旅游规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合著,完成15万字)

(5)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与对策,科学出版社,2001,2(合作编写)

(6)中国西北生态环境建设与制度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合作编写)

(7)中国入境旅游研究,科学出版社,1999,12(参与编写)


主要研究论文:

(1)旅游微博新媒介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研究,旅游论坛,2012(5卷)03:22-26

(2)基于时空尺度下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发展演变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卷)03:505-508

(3)企业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市场满意度研究,旅游论坛,2012(5卷)02:111-116

(4)旅游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就业意向及专业忠诚度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1:175-179

(5)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的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卷)01:128-134

(6)秦岭南北两麓旅游地成长与旅游流空间分布对比研究,2011.06:547-551

(7)山地型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构建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5:471-474

(8)基于博弈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01:70-72,82)

(9)基于ASEB栅格分析法的安康汉滨体验旅游探讨,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11.01:24-27

(10)陕西旅游经济的时空发展演变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0:178-184

(11)做大“大秦岭”旅游品牌的对策建议,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通讯,2010.01:47-48

(12)基于性别差异的旅游行为实证研究,旅游论坛2010(3)3:269-273

(13)基于保护视角西北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10.(22)07:210-211,214

(14)中国三大园艺博览会的对比分析----暨对西安2011年世园会的相关建议,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6:574-576

(15)基于市场的西安城市家庭旅游决策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04:78-81

(16)西安城市居民旅游决策行为对比研究,商业研究,2010.03(总第395期):181-184

(17)旅游交通量与游客流量: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商业研究,2010.02(总第394期):41-43

(18)《基于感知视角景区外扩区域居民类型划分--以陕西省商南县金丝大峡谷为例》江西农业学报,2009年第21卷第6期

(19)基于旅游消费偏好的秦岭北麓观光农业园发展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3-79。

(20)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6-113

(21)西安市民对秦岭北麓观光农业园的认知与消费偏好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08,20(7):135-137

(22)安康市旅游形象SWOT分析与TDIS模式构建初探,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6(3):69-72

(23)西安市旅游形象定位再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通讯作者)

(24)新时期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导论》的教学比较,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年第22卷第4期122-125。

(25)陕甘宁边区移民的来源与安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2期,104-113。

(26)经济地理学双语教学初探,教学研究,2005年第1期:25-26。

(27)二十世纪前半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研究,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5:619-623

(28)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的再探讨,教学研究,2004年1-2期:71-73

(29)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6-63《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3期在学术前沿中转发。

(30)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第3期(第18卷),:12-17

(31)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新世纪城市更新战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4:25-37

(32)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3,1:118-121

(33)抗战时期西京筹备委员会的城市绿化实践及其启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3

(34)陕甘宁边区生态购买设计与操作途径,地理学报,第57卷,2002,3:343-353(第二作者)

(35)用生态购买方式加速陕北及周边地区生态建设,陕西决策咨询,总第42期,2001,2:1-8(第二作者)

(36)旅游消费及其效用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37)老年前期压积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生物数学学报,第16卷,2001,4:500-504

(38)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探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261-264

(39)陕西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探析,西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卷,3:72-75

(40)老年男性红细胞压积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的关系,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

(41)新时期旅游特征及其对旅游教育的影响,教学研究,2000,3——4

(42)西安市工业污染现状与防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

(43)新疆旅游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方案选择,西安联合大学学报,1999,第二卷,2:95-98

(4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of Chinese young people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 ,1999,20:151-157(第二作者)

(45)陕西安康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初探,青年地理学家,1998,3

(46)乌蒙山区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与调整对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

(47)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matocrit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China, 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 ,1997,17:459-465(第二作者)


获得的教学科研表彰/奖励:

l2001年9月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颁发的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共10名)

l2002年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颁发的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共8名)

l2003年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l2004年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政府颁发的陕西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成果奖二等奖(第二作者,共2人)

l2009年3月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专著类)

l2009年11月获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三等奖(专著类)

l1999和2002年两次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

l2011年获得陕西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